在夜間的刀茅巷街道,人們總會偶遇一位蹬著三輪車的拾荒老人,人潮褪去時,他會出現(xiàn)在街道附近的角角落落,認真仔細地翻找著每個垃圾桶,又在黎明時分載著滿滿一車離去……
這位拾荒老人,名叫王坤森,在他身上還有另外一個身份—浙大退休教師。走到刀茅巷,隨口一提,人們便知道他,因為8年來王坤森用拾荒的方式資助貧困大學(xué)生的故事早已傳遍了街頭巷落。
近日,記者來到了位于刀茅巷60號的王坤森家中。89歲的王坤森老人腿腳很麻利,熱情地將記者迎進門,但他的腰卻因為常年背垃圾已經(jīng)直不起來了。在老人的臥室中,記者注意到大小形狀各異的鐘表隱匿在各個角落,重疊交錯的時間在不斷“滴答”作響。
被撿回修理的鐘表大多都指向準確的時間,但原本掛在房間墻上的時鐘卻走慢了——正如王爺爺?shù)氖盎闹鷮W(xué)之路,他步履蹣跚,卻以一己之力撥回了幾位貧困大學(xué)生的人生指針。
“讀不上書的苦,我都懂。”
王坤森已經(jīng)從浙大醫(yī)學(xué)院退休多年,之前在學(xué)校里從事國防教育,1993年退休。
和所有人一樣,聽聞王坤森是浙大退休教師,記者也帶著一肚子的疑問:為什么不用退休金資助學(xué)生,非要跑去撿垃圾呢?
聽到這個問題時,王坤森的眼中泛起了光,“這里面可是有學(xué)問的。” 王坤森笑著說道。
原來從退休后,王爺爺就一直在思考,我要為社會做點什么?助學(xué)的想法萌生的契機,是王坤森看到報紙上那張“我要上學(xué)”的照片后,被那雙大眼睛深深打動,“我知道不能讀書的苦,所以深感那些學(xué)生心中的渴望,覺得自己應(yīng)該盡全力幫助他們上學(xué)。”
怎么贊助學(xué)生上學(xué)?王爺爺說,他不想用退休金來做這件事情,因為退休金是國家發(fā)給他,不是他靠個人努力得來的。他想靠自己的勞動來資助大學(xué)生。
“社會上我找不到工作了,那怎么辦呢?想來想去,還是要靠我的‘老根底’。”
王坤森口中的“老根底”是自己苦難的童年。“七八歲時在街上撿煙屁股,父親買來煙絲卷了煙能賣一兩毛錢;人家豬圈里面喂豬的蠶豆,我們撿來吃。在旁人看來臭氣熏天的垃圾堆和泔水桶,那時卻是我們活命的根。”
于是,當年為了掙一口飯吃四處撿煙頭的王坤森,決定重新開始在拾荒,“以前是拾荒為了自己“活命”,這次是為了圓同樣窮苦的學(xué)生一個讀書夢。”
他當即打電話給相關(guān)媒體,半個月后,媒體幫他物色到了一名常山的學(xué)生徐玲玲。徐玲玲曾就讀于常山一中,2012年剛剛考取寧波大學(xué),但她的家境十分困難,父親是殘疾人,母親沒有文化,平時蹬三輪車供一家生活,付不起大學(xué)學(xué)費。
能夠幫助到學(xué)生,王坤森很高興,為了獎勵徐玲玲考上大學(xué),他馬上就給她寄了一千塊錢,王坤森的拾荒助學(xué)之路由此開始。
另外,王坤森的拾荒還有一個特別之處,就是總是半夜十點出發(fā),凌晨四點回家。他向記者解釋道:“很多人是靠拾荒這點收入來生存的,自己不能去搶別人的飯碗。那別人白天撿,我就晚上去。”這樣黑白顛倒的日子,王坤森過了八年多,無論刮風(fēng)下雨,只停工了一天,那天還是親哥哥去世,王爺爺前去奔喪。
聽到這里,記者開始理解,王爺爺所說的“學(xué)問”,是由貧苦的童年生活引起的,一直扎根在他心中的助人為樂的思想信念。
“我做這個工作,做一個事,像一個事,成一個事。”
王坤森樂于助人的性子,其實早在年輕時候就已經(jīng)萌芽。
他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候曾經(jīng)作為教員教導(dǎo)文盲識字,自掏腰包買了十一本新華字典,供大家學(xué)習(xí)。
“我做工作,做一個事,像一個事,成一個事。”這是王坤森對自己的要求,包括助學(xué)這件事。八年多的時間里,王坤森共幫助過四位大學(xué)生,如今他的無私精神開始被傳承與弘揚。
王坤森每年都捐助徐玲玲四五千元,一直到她大學(xué)畢業(yè),F(xiàn)在,徐玲玲傳承薪火,不僅當起了外語教師,受到王坤森的感染,徐玲玲也開始捐助學(xué)生,盡力幫助班上家中有困難的學(xué)生,給他們購買教學(xué)用品,為功課薄弱的學(xué)生無償補課。
王坤森覺得,這是一種傳承。“玲玲收到我的幫助,被我的行為感染了,現(xiàn)在她成了關(guān)心學(xué)生的好老師,我也被她感染了。”
如今,徐玲玲每月都會同老人通電話,寒暄幾句,問問老人的近況。而王坤森每每都忍不住在電話中囑咐徐玲玲,希望徐玲玲好好教孩子們,他希望那些素昧平生的孩子也能擁有好的教育。
凡人善舉的力量,總是超乎人們的想象。王爺爺?shù)纳婆e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,身邊的親人和鄰居從開始的不理解慢慢開始變得支持他,效仿他。
附近的居民會將家里的報紙、雜志、紙板箱、飲料瓶收集好給他送來,還有不少愛心人士,聽說他在做的事情,特地上門來送一百元兩百元給他,這些愛心,王爺爺都一筆筆記在賬上,一點點積攢起來,用來資助大學(xué)生。
“只要我還沒有停止呼吸,我就要一直做下去!”
“本來我不想別人來采訪我,但是后來人家說做好事情知道的人越多,影響到的人就越多,我就愿意接受采訪了,因為我一個人力量還是微弱的,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去做有意義的事情。”
王爺爺跟記者說,自己跟別人算過這樣一筆賬,他每天出去拾廢品大概50斤左右,多的時候有100斤,按照8年3275天來算的話,重量高達8噸。
8噸的重量,佝僂的身軀,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力量,讓89歲高齡的他數(shù)年如一日?王爺爺拿出了一本泛黃的筆記本,本子上有
這樣一句話,“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有價格,可以用金錢去換取,而一顆純潔、善良的人心,卻是無價之寶。”
“幫助別人是我最大的心愿,善心是每個人最重要的東西。”王坤森對于拾荒助學(xué),有自己的堅持。他認為幫助他人,就應(yīng)報以自己的一片赤誠,堅持拾荒,就是這位老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生命中書寫了一個“善”字。
閑暇時,老人喜歡種花種樹,還很樂意把花送給過路的人,后來,老人又將這些花拿來義賣資助貧困生。見了大家喜歡,老人也就高興。王坤森說,第一年他送了五十盆花,第二年他送了八十盆,第三年送了一百盆……每一盆花都是他花了大半年的心血才培養(yǎng)出的,都是他心中盛放的善意。
年復(fù)一年彎腰撿拾廢品,老人早年在操場上筆挺的身姿早已佝僂,然而他的這片熾熱初心之下,是一個人頂天立地的脊梁。
曾經(jīng),他是講臺上恪盡職守的教師,如今他是點亮街巷夜晚的“拾荒”爺爺,但是他最喜歡別人稱他為老黨員,屋子外老人親手栽種的那盆一丈紅,在耀眼的陽光下顯得格外鮮艷,就像是王坤森身上一枚生長不息的紅色勛章,印證著他的初心。
“只要我還沒有停止呼吸,我就要一直做下去!”采訪的最后,王爺爺如是說。
聲明:轉(zhuǎn)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作者持權(quán)屬證明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89歲,浙大退休教師,拾荒,捐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