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14日到7月19日,對四川省南充市三原實驗學校初一的43名學生來說,是值得一生銘記的日子。在這六天時間里,從古老的順慶到十三朝古都西安,完成了“盛世華夏尋根”這一十分重要的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的學習和體驗,活動內容豐富多彩,活動形式多種多樣,得到了學生的喜愛和家長的肯定。
三原實驗學校是一所新興的九年制義務學校,該校辦學理念新穎,教育改革深入,創(chuàng)辦不滿十年,卻已是成果累累、濃郁厚重,名滿巴蜀!創(chuàng)辦者以“三原”為校名,是因為這里是三國文化的發(fā)源地,武有紀信興劉安漢,文有陳壽著《三國志》;校名蘊含“三原色”之意,萬紫千紅皆肇于紅黃藍三種顏色;校名還有“三生萬物,原物窮理”的內涵。總之,創(chuàng)始人把這所學校與“原初”、“源頭”聯系起來;與追本溯源、刨根問底聯系起來;與探索、探究聯系起,由此構成了以“尋根”為核心的教育教學理論體系和操作體系。
是的,尋根問底,符合教育本質:沒有根,哪有參天大樹?沒有追本溯源,哪來開拓創(chuàng)新?沒有刨根問底的學生,哪有未來的科學巨人?于是有了本次西安“盛世華夏尋根”研學旅行活動,有了一次踐行學校辦學思想的成功的研學旅行活動。下面是有關活動的觀察:
一、尋找盛世華夏政治之根:了解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意義
本次研學第一站就是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和“尋秦記”拓展活動。活動包括秦俑制作、弓箭制作、修筑長城、活用度量衡和守衛(wèi)長城五項內容。通過參觀和拓展實踐了解秦始皇統一中國,結束了諸侯國分裂統治的局面,秦統一后,把小篆作為全國規(guī)范的文字,秦始皇規(guī)定,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,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,使長度、容量、重量都有新標準。這些措施,不僅有利于鞏固秦朝的統一,還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交流,對后世也有深遠影響。為了防御北方游牧部落匈奴的侵擾,秦始皇修筑了西起隴西臨洮,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,用來抵御匈奴,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。長城的修建阻擋了中國北方游牧部落南下,保障了長城以南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的安定。為了解決運輸困難,秦始皇又派史祿帶領人民開鑿了靈渠,溝通了湘水和離水,把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連接起來,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,至今尚能灌溉周圍4萬多畝土地。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,他順應歷史潮流,統一了中國,采取了鞏固統一的措施,對人民和社會的發(fā)展做成了貢獻。
學生了解這些之后,分組討論當前祖國統一大業(yè),我們該做些什么,怎么做?同學們發(fā)言積極踴躍、意氣風發(fā)、斗志昂揚。
二、尋找盛世華夏發(fā)達之根:了解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的關系
本次研學活動第二站是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。習近平總書記參觀這里時說過:“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”。是的,學生們徜徉在這里,如饑似渴,就像手捧一本自己十分喜愛的寶書盡情地閱讀。
同學們在這里的研學重點是古“絲綢之路”與現在的“一帶一路”關系與聯系,這是國計民生的大事情尋根。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里,陳列著許多帶有濃厚異域風情的珍寶,默默地訴說著古絲綢之路的故事。學生門通過參觀博物館、查閱資料和小組討論,理清楚了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的聯系。以下是小組整理出來的優(yōu)秀答案:
絲綢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國的長安,連接亞洲、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(yè)貿易路線,最初的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、瓷器等商品,后來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、政治、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。絲綢之路從運輸方式上,主要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。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大會上,李克強總理以“共同開創(chuàng)亞洲發(fā)展的新未來” 為題發(fā)表演講,全面闡述了中國的亞洲合作政策,并特別強調要推進“一帶一路”的建設。“一帶一路”是指“絲綢之路經濟帶”和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、外交部、商務部聯合發(fā)布《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》,提出深化與中亞、南亞、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,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、商貿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,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(qū)。
三、尋找盛世華夏詞匯發(fā)達之根:與鼎字有關的詞語演化
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里,同學們觀看了重要文物“鼎”。
鼎在古代被視為重要禮器,乃權利與等級、文明與誠信的象征,文則國泰民安,鑄則政通人和。鼎是文明的見證,也是文化的載體。周朝時候,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的時候都以鑄鼎記載功績,因此,鼎被賦予了神圣的色彩。五千年來,鼎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,是中華民族的代表作品,是穩(wěn)步發(fā)展、和平、富貴吉祥的象征。三足立、基礎穩(wěn),圓腹鼓、納萬物。
根據鼎的內涵,生發(fā)出了很多詞語,現在這些詞語運用得十分活躍。由器物鼎的含義派生出了很多詞語,這是“詞源尋根”,同學們以小競賽的形式,找出了下面含鼎之的詞語:
鼎足之勢、鼎足三分、鼎足而立、鼎新革故、鼎食鳴鐘、鼎足三分、鼎新革故、鼎魚幕燕、鼎鐺玉石、人聲鼎沸、鼎鼎大名、鼎足之勢、三足鼎立、三足鼎立、一言九鼎。
四、尋找盛世華夏為學之根:雁塔題名與為中華崛起而讀書
研學旅行到大雁塔,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“為學之根”上。古人報效國家,要好好讀;如今我們報效祖國,也要好好讀書,這是一脈相承的“功名觀”。把雁塔題名與為中華崛起讀書聯系起來,激發(fā)學生讀書熱情;為了加深同學們的學習熱情,還參觀了西安交通大學。
大雁塔上寫有多少國家棟梁的名字。尤其是唐代,新科進士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。他們在曲江宴飲后,集體來到大雁塔下,將他們的姓名、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在墻壁上。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,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,他27歲一舉中第,按耐不住喜悅的心情,寫下了“慈恩塔下題名處,十七人中最少年”的詩句。
周恩來總理12歲那年,因家里貧困,只好離開蘇北老家,跟伯父到沈陽去讀書。一次,校長來給大家上課,問同學們:“你們?yōu)槭裁醋x書?”有的說:“為明禮而讀書。”有的說:“為做官而讀書。”有的說:“為父母而讀書。”有的說:“為掙錢而讀書。”當問到周恩來的時候,他清晰有力地回答:“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!”校長震驚了,他沒料到,一個十幾歲孩子,竟有這樣大的志氣。以后,也是為了這個目標,忘我地工作,無私地奉獻了畢生精力,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壯麗詩篇!
五、尋找泱泱詩國之根:秦嶺與詩
南充去西安,必經秦嶺,秦嶺是四川陜西的共同山。
在本次研學中,秦嶺是重要的課程資源,所以在前置課程中安排了《秦嶺與詩》,請了教育部中國教育學會特約觀察員、中國青年寫作理論家協會理事張光明做了專題講座。重點講了李白的《蜀道難》,比較了前朝多人寫的《蜀道難》,加深對李白詩的理解;講了王維、唐太宗李世民的詩。讓學生們明白了兩個道理,其一,中國詩歌內容與創(chuàng)作方法有著明顯的延續(xù)和傳承;其二,詩歌的源泉絕大多數是山川草木蟲魚鳥獸,以至于科學創(chuàng)造也源于大自然。所有要像孔子說的“要多識禽獸草木之名”,要熱愛自然、親近自然、飽讀大自然這本書。
六、尋根之外的研學之旅:把自己打開擁抱世界
(一)收獲自信,表現自己,讓展示成為一種習慣
自我展示對激活學習動力和潛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。借助研學課程校外天地寬闊的特點,給學生搭建寬闊舞臺,鼓勵他們大膽展示和主動表達。但是,當前敢于走到前臺展示自己的學生還很少,不敢當眾講話,不敢展示自己思想,不敢主動擔當領導者,我們稱之為“言語痛苦”、“展示痛苦”。
展示源于自信。美國教育家戴爾.卡耐爾在調查了很多名人的經歷后指出:“一個人事業(yè)上成功的因素,其學識和專業(yè)技術只占15%,而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占85%。”自信是成功的保證,相信自己能表達并且是有分量的表達;相信自己能解決問題、克服困難;相信自己的思想具有影響力;相信自己的觀點、方法、手段是正確的;相信自己展示的就是錯了也對別人有用等等。研學課程都設計有培養(yǎng)學生自信,引導學生“破膽”克服“展示痛苦”的拓展訓練活動。
在展示拓展訓練中,采用諸如同桌合作展示、室友展示、組長匯報展示、整組成員匯報展示、游戲活動展示等等。后面提到的三個“小數學家”就是敢于展示自我的好孩子,其中一個學生答得不完全正確,但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樣也值得喝彩。下面是本次活動“展示自我”的精彩瞬間:
(二)實際操作,活用知識,讓知識變得有用
活學活用知識的課程占有很大比重。如在《尋秦記》拓展活動中,導師出了一道度量衡研學思考題,說秦朝時期統一度量衡以后,全國開始實行統一的計量工具。假如你開了一家糧店,店里只有3升的斗和5升的斗,而且斗上都沒有刻度。如果客人要買4升的糧食,請問你如何做,才能給出標準的4升糧食?
同學們積極思考、踴躍答題,答題最快最好的是下面三位同學,大家稱他們?yōu)?ldquo;小科學家”、“小數學家”:
(三)融入群體,交流互動,讓合群合作成為必備能力
研學之行,是走出教室接觸新伙伴的大好機會,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應該把握的機會。有的學生能夠很快地融入到新人群中,結識新朋友;但更多的同學卻不愿意從小圈子出來去認識新朋友,融入新群體,這在未來多元互動的世界里是難于生存的,哪怕是科學研究領域也是如此。針對這樣的情況,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方式的設計,比如“隨機小組”即根據需要隨時進行編組,不設固定小組,最大可能讓學生認識同行的每一個人。
小組在討論、探究、拓展等活動中,要求每一個同學都要深度融入,不得置身事外,這樣下來,取得了明顯效果。
七、觀察感言
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生的研學旅行,教育部積極部署,加快落實的腳步,投入巨大資金建設研學旅行基地。研學旅行是中國教育深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尊重生命、關愛學生、解除唯分數桎梏、發(fā)展學生個性特長的重大舉措。全國各地行動迅速,研學旅行熱潮已經到來,學生喜歡,家長滿意。
但我們必須看到,大潮涌來,難免魚龍混雜,沒有充分準備的機構打研學旅行之名,卻無研學之實。像南充市三原實驗學校這樣理念先進,研學措施落實的研學活動,還屬鳳毛麟角。我們向社會推薦三原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研發(fā)和實施的經驗,就是為了推動我國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(fā)展。(本稿來源:教育部中國教育學會特約觀察員 張光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