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市鐘亮名師工作室成員、樹德協(xié)進中學謝志冰
我們經(jīng)常發(fā)現(xiàn)不少看起來很靦腆、不善言辭的學生跟其好友在一起時特別能言善辯,與其課堂上半天擠不出一句話來的樣子大相徑庭,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人具有社交性,在熟悉的社交環(huán)境中表現(xiàn)出的狀態(tài)更自然、隨意、放松,更能暢所欲言,表達出自己更真實的想法;而在班級教學大環(huán)境下,學生可能會更緊張一些,進而限制了其自我呈現(xiàn)。同時,因課堂時間有限,沒辦法做到讓每個想發(fā)言的學生都暢所欲言,導致一些學生欲言又止,沒能及時表達出心中所想,加之,并不是每個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都強于書面表達的能力,有些學生可能更愿意把想表達的內(nèi)容用文字記錄下來;同時,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想法是反復思考、斟酌后的表達,比課堂上脫口而出的回答更能展現(xiàn)學生思想的深刻性。
故而,我想到了用“跟貼式”作業(yè)形式,在減輕學生課業(yè)負擔的同時提升其讀寫能力。一篇新的課文,我并不急于按部就班地進行課文講授,把老師對課文的理解強加給學生,而是先讓他們預習、自主閱讀,然后分小組展開沙龍式的討論,組內(nèi)解答各自的問題,組內(nèi)解答不了的問題,就以“問題漂流”的形式在全班傳遞、“跟帖”回答。就像網(wǎng)上樓主提問,樓下跟帖一樣,不強制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回答,也沒有要求實名或匿名,全憑個人喜好。本以為學生們每天作業(yè)那么多,這種非硬性要求的“作業(yè)”肯定沒多少人寫,可學生交上來的跟貼卻讓我驚喜萬分。驚于他們滿滿幾大頁的真情流露;喜于他們在上下樓“互撕”時體現(xiàn)出來的邏輯思維能力。
在“雙減”政策之下,這樣的“跟貼式”作業(yè),給了學生多角度自我展示的平臺,不失為提升學生讀寫能力的小妙招:
(一)上下樓之間的否定與點贊中相互提升
這樣討論+跟帖的形式,對學生而言,他們可點贊、可反駁,是一種有趣的存在,所以他們樂于參與、樂于發(fā)言。當“問題漂流”傳到一個學生手中時,他一般不會先回答,而是先閱讀他人的作答,然后再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感。在學《滕王閣序》時,有同學提問“《滕王閣序》中最打動你的句子是哪句”,學生會暢所欲言自己最欣賞的句子,同時會點評別人寫下的句子及理由。就像截圖中所體現(xiàn)的那樣,學生會自評“土到自己了”,會有學生跟評“真的非常土了,但還是給你一個贊”。在這個過程中,學生通過閱讀他人觀點,實現(xiàn)了集思廣益、博采眾長,而不是囿于自己的思路,思維僵化,難以提升;又如,有同學提問“你認為的逍遙游是怎么樣的”,學生會在回答中分條縷析地反駁樓上的觀點:“首先樓上的觀點有三個疏漏之處”“一是…” “第二是…”“第三…”,在這樣的過程中,其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怎會不得到提升呢?
(二)展露真實想法,及時予以糾正
在回帖的過程中,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實名或匿名的方式,相較于平時一般實名完成的個人作業(yè)而言,學生能更真實地抒發(fā)個人想法,教師能更多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,適時鼓勵、開導或糾正。
例如,在回答“陶淵明到底偉大在哪兒?”這個問題時,好些學生直接回答了“不覺得偉大”,認為陶淵明“很消極”,甚至有學生說“與其說他安貧樂道,不如說自我逃避”。正如截圖中所展現(xiàn)出來的,學生們將陶淵明與歷史上其他名人做對比,以論證陶淵明之“不偉大”,雖然我們總說鼓勵思維的多樣性,但這種完全否定“文壇偉人”的想法還是應該引起重視的,這說明學生們對陶淵明的認識還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階段,沒能深入理解其思想內(nèi)涵及人格魅力。針對此情況,我專門設計了專題“陶淵明偉大在哪兒”。
首先,我通過后世對《紅樓夢》孜孜不倦的研究,讓學生明白文學的魅力在于,它不僅僅是作家創(chuàng)造了什么作品以及作品所賦予的意義,更是讀者通過閱讀所聯(lián)想到的豐富內(nèi)涵。然后進一步推論出,后世所評價、推崇的那個陶淵明可能并不完全等同于那個嗜酒如命、在官場上數(shù)進數(shù)退的真實的陶淵明,而是經(jīng)由白居易、蘇東坡等文人美飾過的陶淵明,他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成了恬淡隱逸的代表,成了歷代文人“雖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”的精神信仰。他之于中國文壇,甚至是之于整個中國歷史而言,是一座繞不開的豐碑。他是封建士大夫階層最后的精神寄托,是讀書人“入世”遇坎坷后,最后的出路與慰藉。
通過這樣的“跟貼式”作業(yè)設計,給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表達空間,讓他們有更自由的時空交流、互動,有更隨性的語境分享、辯論,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讀寫能力和思維能力。今后我還將進一步研究“跟貼式”作業(yè)更多的創(chuàng)設方式,在追求學思用貫通,知信行統(tǒng)一的道路上,發(fā)揮其更大的作用。
成都市樹德協(xié)進中學,謝志冰,跟貼式作業(yè),讀寫